专题:香港回归十周年
解放军驻港部队“五一”开放3座军营供港人参观。中新社发 洪少葵/摄
开栏的话
10年光阴,历史瞬间。
1997年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陆海空三军官兵,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在滂沱大雨中踏上香港这片神圣的国土,开始履行防务职责。
在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中驻军,是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开天辟地第一次。从那时起,驻香港部队就成为世人观察人民解放军,观察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窗口”。
转瞬之间,已是10年。这10年,肩负神圣使命的驻香港部队全体官兵,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驻军法》,努力做到特别讲政治、高度重使命、严格守法纪、开拓创一流,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出色地履行了防务职责,维护了香港的繁荣稳定,展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
在香港回归1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本报从今天开始推出《1997―2007:八一军徽耀香江》专栏,以“见闻录”、“风采录”和“启示录”3种形式,连续报道香港回归10周年和驻港部队进驻10周年的发展成就和精神风貌。
2007年6月4日下午,时隔10年,我再次走进位于香港中环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所在地。
这一天,香港晴空万里,阳光灿烂,维多利亚海湾阵阵清风吹拂。这一刻,我仿佛走进了历史。
10年前,1997年6月30日23时52分,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和驻港英军在这里举行防务交接仪式,我在现场亲眼目睹了中英防务交接仪式的每一个细节,亲耳聆听了驻港部队代表面对英军军官所说的那句话:“你们下岗,我们上岗!”我还用相机拍下了五星红旗在营区冉冉升起的历史画面,目送载有最后一批驻港英军的军舰收起舷梯,黯然撤离。
尽管10年过去了,那一刻的记忆,仍旧历历在目。
走入军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当年的升旗点,一名战士军姿挺拔地站在那里,头顶那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依然那么鲜艳。
向南30米,就是当年中英两军代表握手作别的地方。旧的历史在这里结束,新的历史从这里开始。如今,这里高高竖立着一面巨大的标语牌,上面写着“贯彻‘一国两制’伟大方针维护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继续向外看,视线穿过营区大门,就是维多利亚海湾。当年交接仪式结束后,英军军舰从此撤离,现在是一排高高的隔板,里面正在施工的是特区政府筹建的滨海公园。
海风依旧,风中的故事却是新的。
驻香港部队大厦位于繁华的中环。当年,这座大厦被人们习惯地称作“添马舰军营”。“添马舰”是一百多年前英军登陆港岛时乘坐的一艘军舰的名字,如今,这个记载了民族耻辱的名字已逐渐成为历史,这栋造型如倒置酒瓶的28层大楼,已经标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大厦”的字样。
走进大厦,驻港部队把《驻军法》一字不落地镌刻在电梯大厅的一整面墙上。三楼,是驻港部队军史馆。入口处,一尊花岗岩雕塑像是一本翻开的书,书页上写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驻香港部队神圣进驻写下中华民族历史辉煌的一页”。
军史馆,记载和重现了部队进驻和防务交接的每一个重大时刻。从一张张图片、一段段录像和一件件文物前走过,心中仿佛又沸腾起举国欢腾庆回归时的满腔热血。
10年光阴,历史一页。它像一面镜子,照亮现实,照亮未来。驻港部队在香港履行防务职责的10年,香港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生发展。这是党中央、中央军委高瞻远瞩、英明决策的成果,也是驻港部队官兵青春、热血与汗水的结晶。
走出驻港部队大厦,金色的夕阳中迎面跑来几个身着短衫短裤的年轻士兵,他们正迎着海风跑步锻炼。在他们身后的连队宿舍前,记者从战士们自己办的一期黑板报上,看到这样几行醒目的标题:“学习胡主席给青年群英会的一封信”、“发扬我军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光荣传统”。 (解放军报/高吉全)
责编:赵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