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速览]西沙群岛海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八百年前,南宋远洋海船沉没于此,八百年后,中国水下考古精英在此汇聚。 |
CCTV.com消息(东方时空6月1日播出):点击看视频〉〉〉
最近这段时间,大家都非常关注南宋沉船的打捞工作
水下探索沉船真面目
南宋沉船出水文物数千件
最近这段时间,大家都非常关注“南海一号”的打捞工作,这是一条南宋的沉船,因为它在海水里已经泡了八百多年了,所以打捞的方式得先用一个大铁箱把它罩住,然后在铁箱底下再垫上十几根的钢梁,整体的捞出来。如果顺利的话,到7月份的话,我们就可以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了。不过非常可惜的是,那儿的这个海底能见度非常差,漆黑一片,所以整个打捞的过程我们是看不见。但是正在我们觉得这么遗憾的时候,我们又得到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在西沙群岛附近,发现了一艘规模非常相似的南宋的沉船,跟这个“南海一号”的年代是非常接近的,并且它所在的位置也在这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更让人高兴的是,在那儿这个海底的能见度是非常好的,而且我们还有一个会潜水的记者,所以今天一起带您到那儿去看一看。
就在广东“南海一号”打捞工作展开在即的同时,2007年5月8号,三艘特殊的沉船在海南省琼海市的龙湾港靠岸,说它特殊,是因为船上满载着刚刚出水的数千件南宋时期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来自于一条近八百年前沉默于西沙海域的南宋沉船“华光礁一号”,而对“华光礁一号”历时两个月的挖掘,也是我国第一次在远海对古代沉船遗址进行的大规模水下考古。
详细内容:
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主任、西沙水下考古队队长 张威: “南海一号”还没有到外海(沉没)了,这个船是遇到了西沙(群岛)了,又发生海难事故沉没的。那么都是同时代的,出的东西也差不多。
那么在远离大陆的海底,水下考古挖掘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在“华光礁一号”,这条南宋海底沉船中又到底发现了些什么?这艘沉船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5月3号,记者在水下挖掘工作结束之前,曾跟随水下的补给船一起前往了遥远的西沙群岛海域。
记者:现在是5月3号中午,我们现在在海南省的潭门港,再过一会儿我们就要乘坐背后这条船去到遥远的西沙群岛,到了那儿,我们带着观众一起去看一看真正的水下考古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从这里到西沙要多长时间啊?
船长 李高成:一天一夜吧。
记者:一天一夜。
李高成:二十几个钟头。
“华光礁一号”沉船所在的位置,位于西沙海域永乐群岛以南的远海,距离海岸三百多公里。而华光礁是那里一处较大的环礁,“华光礁一号”沉船也因此得名。
李高成:(呼叫)898,西沙现在天气怎么样啊?浪大不大?
5月4号中午,补给船终于到达目的地,与考古队的两条工作船会合。对于这些在远海工作了近两个月的船员们,补给船还带来一个惊喜,那就是饮料和雪糕。
西沙水下考古队队员:都吃上了。
西沙水下考古队队员:没有呢,赶紧扔过来。
遥远的西沙群岛海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神秘莫测的水下世界,八百年前,南宋远洋海船沉没于此。八百年后中国水下考古精英在此汇聚。
记者:现在我们就下水去看一看。
茫茫大洋,幽幽海底,在这条古代沉船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考古队的工作比我们想象的要繁忙许多,为了赶在季风到来之前,完成水下文物的挖掘,每天早晨八点,队员们准时下海,而这几天正是最后的关键时刻。
西沙水下考古队副队长 赵嘉斌:我刚才点到名字的出海,没点到名字的在这休息,帮着王明东这儿分文物。刚才说跟我出去的人,一人带两个气瓶,好,这样,走。
在例行的设备检查后,记者随考古队员们一同承小艇前往“华光礁一号”文物挖掘工作区,准备下海。
西沙水下考古队队员:戴脚蹼了吗?
“华光礁一号”位于华光礁环礁内侧,海浪相对平静,而且水下能见度极高,非常适合水下拍摄,因而我们得以在海底亲眼目睹这条古代沉船的遗迹。
记者:“华光礁一号”这艘南宋的沉船就在旁边的这个海底,现在我们就下水去看一看。
我们戴的这个设备是有水下通话装置,所以我们在水下,包括和队员的交谈,还有这种沟通,在水面上都是可以听到的。
此刻我们的摄像记者已在水中就位,开始拍摄。
华光礁海域海底地形复杂,并且伴有水下暗流,容易迷失方位,记者在队员们的带领下,一同向挖掘区域游去。
记者:前面不远就是“华光礁一号”沉船,因为担心小艇的螺旋桨打到水下工作的队员,所以我们要潜过去。
西沙水下考古队队员 曾瑾:别靠近,小心。
记者:刚才队员把我从一块珊瑚上一把拉开,是因为在这个珊瑚缝里有一条鱼是有毒的,你看它身上的那个鱼鳍长得非常的漂亮,但这个鱼鳍是有毒的,千万不能靠近。
曾瑾: “华光礁一号”就在前面。
很快“华光礁一号”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眼前的水下是一片繁忙景象。
记者: “华光礁(一号)”所在的位置并不深,大概在4米左右,但是由于经年累月的珊瑚已经把它全部覆盖,所以要挖一个很深的坑,才能把其中的文物挖掘出来。这个坑有多宽、多长、多深呢?
曾瑾:目前我们的挖掘面积是长大约25米,宽大约15米左右,深度是3米。
记者:那为了挖这么一个坑用了多长时间?
曾瑾:用了大概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注意不要碰它已经露出来的船甲板。因为它接缝的地方很容易松动。
记者:这条船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它的轮廓,但是保存下来的这些都具体是哪些部位?
曾瑾:你看,水下的船地板上的龙骨,能看得很清楚,在旁边的那个船舷板也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到。
记者:那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就是龙骨了?
曾瑾:对。
记者:这是甲板么?
曾瑾:对,这就是船甲板。
记者:这些甲板现在保存的状况怎么样?
曾瑾:目前在中部保存比较好,东部和尾部残缺比较厉害。
在这个海底探坑中,除了保存较为完整的沉船本身外,同时还发现了当年船上所载的瓷器等货物,他们依然保持这条船沉没时那一刻的状态,甚至在沉落码放的瓷器中发现了当年为防止货物碰撞而填充的絮状物。
记者:这些瓷器,大概是什么年代的?
曾瑾:目前确认是南宋。
而在沉船周围的泥沙中,也能不时找到一些已经散落的瓷器等文物。
记者:在你们挖掘这条船的过程中,发现之前有没有已经被人盗挖的痕迹?
曾瑾:有的,大约有两处。
遥远的西沙群岛海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神秘莫测的水下世界,八百年前,南宋远洋海船沉没于此,八百年后中国水下考古精英在此汇聚。
孙键: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也是从这个北礁这里过去的。
茫茫大洋,幽幽海底,在这条古代沉船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赵嘉斌:这个点是在96年发现的,96年由当地渔民发现的,在渔业生产过程中发现的,但是很遗憾的是当时发现不久,就被大规模的盗掘了。这次来我们选择的发掘的地点,首先确认发掘的地点是在他们盗掘过,形成最深的一个坑那个位置。因为这个位置我们的工作量最小,可以直接接触到底。在清理这一部分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发现完整的,或者说就没有完整的,当时很失望,觉得这好像被人别人搞得太干净了。
然而随着水下挖掘工作面的扩大,在紧接着探查挖掘中,有了让考古队意想不到的发现。
赵嘉斌:大概在3月底的时候,随着工作向西北和正西方向推进,逐渐就出现了一些这种完整的一些小碗,应该是福建产的这种小碗,顺着船的方向整齐码放着。当时我们觉得,哎呀,非常高兴啊,有完整的出来啦。那随着工作进展向前呢,种类越来越多,包括像正西方向,一些青瓷的大盘啊,包括白釉的笔壁花纹白瓷的碗啊,就是在他们(盗掘者)没有破坏的区域,从两舷再向两边扩,一直把这个船完全暴露出来。全部打开之后,大家也都去下去看一下,每个人上来的感觉,太壮观了,从来没有见过。
这个重大发现令考古队所有人喜出望外,在水下队员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了庆祝。在海底沉船遗迹旁集体合影。那么这些文物背后传递着什么样的信息?让这些考古队员们如此兴奋呢?
西沙水下考古队队员 孙键:这都是“华光礁一号”出水的器物。
记者:一共有多少件呢?现在有统计吗?
孙键:没有一个精确的统计,因为船上你也看到了,地方很小,做一个大概齐按单位进行分类,应该是在五六千件左右吧。
记者:我看到这些瓷器,很多底部都有些字,像这个,比如说它这上面有一个“徐”,这都是说明什么呢?
孙键:这个像这种,其实我个人觉得,在福建的沿海的窑场里是特别普遍的,就是在器物的底部带这个墨书。这个有几种可能,一种就是说是货主,比如说一条船上运了几十万件器物,大家要区分自己的货物。另外一种在生产阶段,就是说我拥有一个窑,大家一块来这个窑里烧,这样的话也要区分。
记者:那很奇怪,我看到这件瓷器,它后面写一个“吴”,这个字,还有这个字形,包括写的方式,和我在“南海一号”上看到的出水文物是一模一样的,是不是也说明是同一时期的,和“南海一号”上的都是同一时期的。
孙键:这你说的对,“南海一号”本身就是南宋的。他们时代差不多,而且运载的货物,相对来说有一大部分是重叠的。
记者:那甚至可以认为有可能是同一个窑口出的?
孙键:这就是同一个窑口,确实是,就是磁造窑。
那么这些在海底沉睡了近八百年的瓷器,当年又是要运到哪里去的呢?
孙键:这个器型本身在我们中国人不用,你比如像我们中国人吃饭,谁会用这样的碗或者盘来吃饭呢,它主要就是专门有特定的销售渠道。
记者:出口的。
孙键:我就是为了出口的,不是拿来内销的。
记者:那您觉得像这个,从这个器型来看的话,它是出口到哪儿的呢?
孙键:这个有可能是东南亚一带的,因为我们从目前来说,在那边也发现了这样的东西,有很多,在新加坡啊,而且有一些都是完全为外国生产的,但是也不乏一些为我们中国人用,保留中国的人文精神。这些相对来说,品质比较好的一些器物,比如说像这件器物,碗心是一个龟,这一圈的纹样是祥云,这是仙鹤,你看到么?这是一个仙鹤,这是一个仙人。
记者:噢,古代的仙人的形象。
孙键:这个整个画面表达的意思就是,实际上是中国人传统的愿望,长寿、吉祥。宋代的时候,我们景德镇烧的瓷器已经烧得非常非常薄了,我们的瓷器在当时确实处于一种垄断的地位。现在我们看到的,包括刚才你讲到的“南海一号”,这个跟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系,而且那时的科技也很发达。航海上几个关键的问题都解决了,指南针,包括一些火药,就是自卫或者其它用的一些东西,然后水密隔舱,船本身的平衡舵,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所以说宋代的船就已经可以远航到很远的地方了。
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也是从北礁这里过去的。从唐代以来,大概有一千多年了,北礁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一个最主要的见证了。在离开中国大陆本土以后,很快就到北礁,然后从这里通过不同的航线,再把中国的瓷器,包括中国的一些文化带到世界各地。
形成于秦汉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而在唐宋代,伴随着中国造船、航海技术的发展,由中国通往东南亚、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乃至非洲大陆的航线纷纷开通并延伸,成为东西方交往做出巨大的贡献。直到今天,在这些地方仍可见到当年中国商船留下的种种遗迹,他们共同见证了古代海洋中国的光荣与梦想。
遥远的西沙群岛海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神秘莫测的水下世界,八百年前,南宋远洋海船沉没于此,八百年后,中国水下考古精英在此汇聚。
曾瑾:这个水下有暗流。
茫茫大洋,幽幽海底,在这条古代沉船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华光礁一号”和“南海一号”一样,成为了印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标本和物证,然而发现重大文物遗迹的喜悦,很快被另一种担心所代替,因为海上天气的复杂多变,恶劣的海况随时可能终断考古队的水下作业,所以考古队要赶在季风来到之前完成水下文物的挖掘。而由于水下考古有些特殊性,在水下作业一方面要克服海底水流的影响,一方面要经受海底的水下压力。因此,水下考古队的工作强度奇大。
赵嘉斌:这一次是我们水下考古工作工作量最大的一次,发掘清理的土方量、清理的珊瑚,也是最大的一次,完全是通过人,用人去挖。在清理这些干扰层,包括清理这些珊瑚的时候,每天在水下工作时间基本上超过六个小时,尤其是在高强度的劳累之后,人会显得点笨拙,动作不够灵活。在这种工作过程之中,尤其在清理珊瑚的过程之中,可能会发生那些不可预见的,像一些塌方什么,这些可能在日常潜水过程中带来的危险更大一些。
看似美妙的水下世界,实际上也隐藏着危险,作为一名水下考古队员既要有丰富的考古经验,也要有熟练的潜水技能。那么在海底考古挖掘又是以怎样一种方式进行呢?这是记者随队员潜入海底,目睹水下古代沉船遗迹的同时,同样想要知道的问题。
记者:有些队员一直在水下使用一些伸到水下的粗大的管子,这是干什么用的?
曾瑾:那是用来抽泥的,以及对一些细小的文物抽上来以后,在管子的出口处可以进行筛选。
记者:那些船上红白相间的方格是做什么的?
曾瑾:那是水下探方,是用来记录坐标的。
记者:他们在水下在板上记什么东西?
曾瑾:他们正在测绘。
为了更详实的记录,先进的水下照相机也被派上了用场。由于海底扬起的泥沙形成悬浮,难以散去,在很多时候队员们不得不靠双手在泥沙里探摸。我们注意到哪怕仅仅是一块破碎的船板碎片也被尽可能的收集起来。在海洋浸泡了近八百年的瓷器很容易破碎,但运起来可不是件轻松的事。
记者:在水底看似平静,但是水下有暗流,所以在工作的同时,还要时刻留意位置,不要被暗流带走。你们队员之间没有像咱们这样的水下通话器,他们彼此联系用什么方式?
曾瑾:是用水下手语。
记者:如果像这样一种工作状态的话,队员背一瓶气可以使用多久?
曾瑾:大约两小时左右。
记者:气瓶里的气已经告警,我们要出水了。不过速度不能过快,否则会因为水压的迅速减少,造成耳膜的损伤。
在水下呼吸器消耗很快,气瓶耗尽后,我们浮出了水面。
下午五点,一天的工作结束,队员们乘小艇返回工作船。回到了船上就是回到了海上暂时的家,虽然这个家没有一刻不是在晃动着,但这却并不影响队员们享受这日落前难得的时光。而深海钓鱼更是船上所特有的饭前活动,收获不大,却乐在其中。上了船没多久,几个队员忽然又迫不急待的等了小艇,工作不是结束了吗?
当夜幕降临,嘈杂了一整天的工作船终于逐渐安静下来。在只有船板大小的隔间里,人们依然各自忙碌,在这里我们碰到了考古队唯一的一名女性――王芳。
西沙水下考古队队员 王芳:不敢织了。
记者:这是你的房间啊?
王芳:这个,底下的这个。
记者:船上都是公共空间了?
王芳:是啊。
记者:你就是本身就喜欢这个行业对吧?
王芳:对,我喜欢历史,但是我又觉得光去研究那些历史书,那些书本上的东西,那毕竟也是别人写的,有的东西考证来考证去,也未必是真的。像考古这东西都是很实在的,你要挖出来一部分东西,就是说可以改写一部分的历史吧。
2006年5月7号,中国西沙水下考古队三条工作船同时起锚,向北方遥远的陆地返航。
赵嘉斌:在这个遗址工作了一个多月,带着这些兄弟们一块回家,离家越来越近了。
在这一天,副队长的工作日记上留下了五十天来唯一一行与工作无关的文字,“别了,华光礁,不知何时再见”。
主持人:这艘华“光礁一号”是极具考古价值,不过呢它是地处远海,以我们目前的能力没有办法进行整体的打捞,所以他们现在的这个做法是就地掩埋。当然为了保护这些文物,具体的坐标和地点完全是保密的。等到将来咱们有了能力之后再进行整体打捞,您在片子当中看到这些考古人员已经返航了,不过他们的工作可没有结束,因为在返航的途中还会路过一片海域,在那儿曾经有一些渔民发现了一些不可思议的东西。那么究竟是否还会有大的发现呢,咱们下周接着说。
好,感谢收看今天的节目,再见!
责编:严晋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