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速览]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他们都生活在中国,他们为什么学习汉语?中国和他们想象中的是否一样?《东方时空》问卷调查“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正在推出。 |
CCTV.com消息(东方时空5月9日播出):点击看视频〉〉〉
在泰晤士报的报头上出现了中文字
美国的一个汉语教学课堂
老外:学中文很有趣
根据国家汉办的统计,近年欧美国家学习汉语的人数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在美国,讲汉语的人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讲德语或者法语的人。汉语在美国已经成为了继西班牙语之后,使用比较普遍的第二大语言。
我们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智联招聘网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209名外国朋友进行了面对面的问卷调查,看看调查的结果。我们问您学习汉语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位列前六位的原因分别是:觉得学中文挺时髦,想到中国生活,对学习各种语言有兴趣。特别关注位列前三位的原因,第三位,先学着,也许将来有用,看来把中文当作了一支潜力股。位列第二位,喜欢中国文化,这些人是学习汉语的中坚力量。位列第一位的是工作和学习发展的需求,占到了46%,而这个数字也远远超过了第二位、第三位的数字。
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他们都生活在中国,他们为什么学习汉语?中国和他们想象中的是否一样?《东方时空》问卷调查“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正在推出。
详细内容:
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他们都生活在中国,他们为什么学习汉语?中国和他们想象中的是否一样?他们在中国生活满意吗?《东方时空》问卷调查“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正在推出。
主持人 泉灵: 20多年以前,当我还是一个小学生的时候,老师教育我们要对外国朋友有礼貌,而标准就是不要围观他们。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分子,那么他们对中国的总体满意度怎么样?想象中的中国和现实中国有多大的差距?如果您对他说,哥们儿,你吃过了吗?他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我们联合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智联招聘,对在北京、上海、广州的209名外国朋友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将从今天开始陆续推出。而这些被调查者当中80%至少在中国已经生活了三个月。我们今天的第一个调查题目是,你们为什么学汉语?我们之所以做这么一个调查,最直接的原因是我们发现,在今年2月18号的《泰晤士报》的报头上出现了非常大的印刷的中国字。这其实是英国《泰晤士报》趁着中国的农历新年,开始举办的“中国周活动”的序幕。他们推出了一系列的专刊介绍中国,还随报附赠汉语短语手册和绘画光盘,鼓励读者学习中文。其实不仅仅是在英国,这种汉语热还传播到了世界的很多地方。
根据美国《时代杂志》的报道,目前全球至少有3000万人正在学习汉语,一百多个国家与地区超过2500所大学正在教授汉语课程,而学习汉语最热的地方还是中国周边的亚洲国家。日本是世界上学习汉语人数最多的国家,根据《读卖新闻》的调查,目前汉语已经成为日本的第二大外语。韩国的教育部计划2005年到2007年,在全国中小学普遍开设中文课,汉语考试已经被正式列为韩国外语高考科目。
老师:听说你买了一辆自行车,是吗?
学生:麦克,听说你买了一辆自行车,是吗?
根据国家汉办的统计,近年欧美国家学习汉语的人数出现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在美国,讲汉语的人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讲德语或者法语的人。汉语在美国已经成为了继西班牙语之后,使用比较普遍的第二大语言。
马箭飞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美国实施了一些新的有关促进外语学习的项目,尤其是汉语。它的这些项目和政策出台之后,全美国的中小学都要实施汉语课程,或者是汉语必修、选修课程。
汉语在法国的发展势头更是惊人,开设中文课程的大学达到了100多所。在著名的巴黎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已经成为了该院的第一大系。而在西班牙、意大利等一些拉丁语系国家,学习汉语也已经开始成为流行。
帕萝玛 西班牙埃菲通讯社驻北京分社社长:我跟很多人交谈过,我发现,中文变得越来越重要。学习中文的人越来越多,不仅仅是西班牙,而且是在所有的拉丁语系国家当中。
汉语热在全球持续升温,许多国家都出现了汉语教师的紧缺状况。为此中国教育部从2004年开始,从国内招募志愿者到国外从事汉语教学工作。截至目前,国家汉办已经向世界五大洲35个国家,派出了2000多名支援者教师,而这一数字还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海外需求。
马箭飞:以往我们派出的数字很小,但是去年在很多国家,包括泰国,东南亚的其它国家,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把中文课列入中小学的一个必修课或者选修课。这样的话,很多中小学生开始学习汉语,他们非常渴望汉语教师到他们那里去,那里的孩子急需我们的汉语教师。
主持人:除了中国人之外,全球每年有3000万人在学习汉语。但是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世界上超级难学的四门语言包括中文、韩文、日文和阿拉伯语,既然如此,为什么那么多人会选择学习汉语呢?一起找找答案。
京子:你好,我是日文杂志社的,这个月我想做一个拉面的特辑,因为听说你们这个面做得特别好,我想过去采访一下。
如果不介绍你可能不会想到,眼前的这个中文流利的女孩其实是个日本人。2001年中国北京击败了日本的大阪申奥成功,这个新闻一下子激发了京子对中国的兴趣,为了更多深入地了解中国,她决定到上海留学学习中文。一年半的学习生活很快就结束了,毕业的时候,京子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要留在中国,最终她应聘到了一家日本驻在北京的杂志社工作。
岩田京子 某日本杂志社驻京记者:有很多机会,比在日本机会更多。做这个行业的话,可以碰到更多的人。如果我没有学中文的话,可能是已经嫁人了吧,然后做家庭主妇差不多。
除了因为职业发展需要而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还有一些外国朋友就是因为喜欢中国文化而学习汉语的,老毕就是这样的人。老毕是在新华社工作的加拿大专家,20年前,他就开始学习中文了。1987年的时候,他还在西安参加了一部中文电影的拍摄,拍这部电影让他的收获颇丰,不但中文长进不少,还把当时电影的导演娶回了家。
老毕 新华通讯社加拿大专家:我现在觉得,如果我真的要深刻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我必须学汉字。如果我要提高我的中文,我必须学汉字。
老毕的妻子:你为什么要深刻了解中国?
老毕:为什么?因为这是我的家,中国是我的家,是咱们的家。
老毕的妻子:谢谢。
主持人:我们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和智联招聘网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209名外国朋友进行了面对面的问卷调查,看看调查的结果。我们问您学习汉语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位列前六位的原因分别是:觉得学中文挺时髦,想到中国生活,对学习各种语言有兴趣。特别关注位列前三位的原因,第三位,先学着,也许将来有用,看来把中文当作了一支潜力股。位列第二位,喜欢中国文化,这些人是学习汉语的中坚力量。位列第一位的是工作和学习发展的需求,占到了46%,而这个数字也远远超过了第二位、第三位的数字。其实有很多的新闻可以跟这样的调查结果去相互的印证,比如说,跟很多中国的官方网站有英文网页一样,美国国务院的网站也有中文的网页。
因为随着交流的深入和更加的广泛,美国人在制定很多政策的时候,也不得不要听听来自中国的声音。比如说,第二个新闻,在几年以前到中国来就职,可能还需要国外的公司支付一些高额的补助,才会作为一个激励的机制。但现在,中国就业变成了一个非常热门的岗位。比如说,《纽约时报》在中国就有5名驻华的记者,这是他们最大的一个驻外记者站,因为在记者们看来这样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着的国家就意味着更多更好的新闻素材。
而第三条新闻跟我刚才说的这样一个调查结果是有直接的关联的,你知道现在每年在中国工作和学习的人有多少人吗?这些外国人已经达到了20万,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急剧的上升。最后,我们再来听听专家是怎么分析这个问题的。
马箭飞:他们更看重的是学习中文使个人可能获得更广阔的生活前景,或者是职业前景。这方面包括他们认为学习中文这个工具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职业机会,当然也包括学习中文使他们更加有机会了解中国,开阔眼界,走入一个崭新的发展前景。法国总统希拉克以前也号召青年人学习汉语,他说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学习汉语可以为青年人带来更好的未来,更好的职业前景。可以说,学习汉语是具有潜在的,未来价值的,和商用价值的一种语言。
主持人:用马主任的话来总结,汉语热其实就是中国热。在《圣经》当中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远古时代的人们用同一种语言,所以可以协力起来做事情,他们建造了一座塔一直的通到了天上,通到了上帝的脚边。于是上帝震怒,把人类分散到了不同的地方居住,让他们使用不同的语言,于是人们开始有了文化上的隔阂。今天通过我们调查,我们发现大多数外国朋友学汉语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但事实上只要开始进行了语言上的交流,我们就开始进行了一种文化上的交流。你看这些朋友,他们通过了学习中文已经开始拥有了一种中国式的幽默。
记者:你觉得你学过的最有趣的(中国话)。
马丁 瑞士:管天管地,管不着你拉屎放屁。是不是?说对了吗?
杰森 加拿大:我要讲价的时候,我常常用“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觉得特别好听的。
莫大伟 美国:(说顺口溜)
傅洛达 白俄罗斯:(唱歌)白杨树下住着我心上的姑娘,当我和她分别后,好像那……,悬挂在墙上。
金日子(Jeremy) 说唱歌手:我1999年第一次来北京。
贺忠(Josh) 说唱歌手:我99年来到北京第一次。
金日子:我父母他们对我很骄傲,说我的儿子在北京发展,他跟着北京发展。这是我家。
说唱:在北京,走在长安街上,在北京,逛着您家的胡同。
贺忠:我真喜欢北京话,我觉得北京话是最爷们的中文。
司机:去哪儿?金日子:去长安街吧。
说唱:在北京,您不知道了吧?
金日子:我是算新北京人,我们一直觉得应该写一个北京的歌。
说唱:王府井最干净,东方新天地,美术馆最安静,北海九龙壁。
金日子:我觉得这个2008年的奥运会会给所有在中国的人同样一个目标,那外国人来了,他们会感觉到我感觉到的那个漂亮的有文化的城市。
说唱:在北京,2008年的奥运会,在北京建得越来越美。
责编:严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