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到来前夕,一篇《我是弱者,因为我是记者》的文章引起人们的热烈讨论。很多人搞不明白:曾经的“无冕之王”,怎么沦落为“新闻民工”?掌握“话语权”的记者们也需要“保护”?
实际上,记者的日子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自由自在、风光无限,也不向传说中的那么落魄,那么悲凉。作为“靠头脑吃饭”的群体,最痛苦的可能不是没有饭吃,而是希望的渺茫,求索的熬煎。
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有多远?
很多选择新闻工作的人,都曾怀抱“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理想;都曾希望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针砭时弊,弘扬正气;都曾梦想自己的文章“举国趋之,如饮狂泉”,引起强烈反响……可是,新闻工作和其他工作一样,也有很多不得不遵守的“规则”和“潜规则”,有各种各样的“禁区”和“雷区”,让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苦苦挣扎。当理想变得遥遥无期,当梦想被消磨得斑驳陆离,当热血青年失去锐气,红颜悄悄枯萎……那是怎样的落寞和悲哀?
记者的门槛有多高?
记者的门槛并不高,因为各种专业的人都能在新闻行当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空间,有人甚至说,“有高中文化程度就够了”。确实,当个记者很容易,采访有现成的材料,新闻发布会有“通稿”,“互联网”上应有尽有,只要不太“弱智”,都能完成采访任务。然而,进门容易成名难。要想成为优秀的记者、为百姓所爱戴的记者、名垂青史的记者,却相当难。因为,这需要聪颖的天资,持久的勤奋,慈悲的胸怀,浩然的正气。而这些宝贵的素质和品格,并不是每个记者都具备。试看我们的新闻媒体,有多少毫无新闻价值的“垃圾”充斥着宝贵的版面,浪费着人们的时间和金钱?每天的新闻成千上万,能让人过目不忘的、击节赞叹的、“看了又看”的,能有几篇?
有多少记者沦为“新闻民工”?
记者和民工的日子不可同日而语,但确有相似之处。因为,很多记者和民工一样,也在拼体力、拼精力、拼毅力、拼青春,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凤凰卫视主持人杨锦麟说:“你不要问我的私生活或者爱情生活、业余生活,说来惭愧,没有,我活得很枯燥、很乏味。”同样,在一些市场化媒体,记者的格言和打工妹一样:“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在电视台, 流行着“把女人当男人使,把男人当畜生使”的口头禅。超负荷的工作和难以消解的压力,让记者们焦虑、抑郁、失眠。很多“圈外人”都不理解,难道就不能悠着点吗?是想悠着点,可是你看看,前有强将,后有追兵,候补的有一个连……只能起得比鸡早,干得比牛多,跑得比狗快……
外表潇洒,内心苦涩。这是很多记者的真实感受和切身体会。可是,尽管有诸多的无奈和悲哀,依然有很多记者执著于自己的新闻理想,坚守着为党和人民立言的信念,在金钱美色的诱惑下守护着正义和良知,让人心生敬仰,由衷敬佩!
在记者节到来之际,向“苦苦挣扎”的“新闻民工”表达最真挚的同情和问候,给记者和即将成为记者的人们送上最真诚的祝愿!
责编:常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