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11月2日电(记者张周来)回望中国与东盟15周年合作发展的历程,七大关键词清晰地描述了双方政治互信前提下经济合作共赢的光辉历程。
关键词一:国际挑夫。在中越边贸刚刚起步的阶段,位于边境一线的边贸互市点活跃着一群特殊的边民,他们通常拿着扁担和绳子到互市点上为中越客商运送布匹、遮阳帽、手电筒、圆珠笔等零散商品,从中获取部分收入。在中越边贸开通初期,很多边民都是这样辛苦的“国际挑夫”。随着边贸逐渐走向正规化,不少“挑夫”已经逐渐在正规的边境口岸找到了新的位置。
关键词二:地摊银行。1996年以前,客户想从广西东兴汇钱去越南,可以先与东兴的“地摊银行”谈好价钱,然后东兴“地摊银行”的老板电话通知越南的“地摊银行”,客户凭单据就可以在越南拿到所需款项。2001年11月,中国与东盟一致同意在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越边境贸易不断发展,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都与越南的有关银行签订了边贸结算协议,银行结算量在边境贸易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
关键词三:“早期收获”。2004年5月,产自印度尼西亚的3700多吨棕榈油首次从广西钦州口岸进口,减免税款就达287万多元人民币,能够享受配额外关税从30.7%降为10%的待遇,这得益于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早期收获”计划。根据这一计划,从2004年1月1日起,560多种农产品开始在东盟与中国的“10+1”各成员国中实行快速降税,其中,中国与东盟六国(老成员)将于2006年将关税降为零。
关键词四:零关税。10公斤一箱的泰国山竹,降税前在南宁市水果市场的批发价格约为110元到120元,还是稀罕水果,降税之后同样重量的泰国山竹价格已经下降一半还多。中国、泰国将自2003年10月1日起对双方蔬菜、水果贸易实行零关税。根据协议,中泰蔬菜和水果贸易共涉及188个税目产品,其中蔬菜产品108个,水果产品80个。中国与东盟双方已经于2005年7月20日全面启动降税进程,到2010年中国与东盟绝大多数产品都将实行“零关税”。
关键词五:大湄公河次区域。2006年5月,中国、柬埔寨、越南、老挝、泰国、缅甸6国在金边开会探讨如何进一步建立合作打击拐卖人口机制。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于1992年由亚洲开发银行发起,区域涉及的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是连接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地区的陆路桥梁。14年来,6国在交通、能源、电信、环境、人力资源开发、投资、贸易、旅游、农业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过去几年,次区域各国的平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超过6%,大大推动了中国和东盟的合作。
关键词六:1000亿美元。2004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达1059亿美元。在2003年举行的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要在2005年使双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的目标,仅过了一年就提前实现了这一宏伟目标。
关键词七:M型战略。来自泰国大米、缅甸玉器、越南铁矿石正源源不断地通过陆路进入中国市场。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奇葆今年7月提出,以“M”型战略构建中国一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的构想,其中以铁路、公路干线为依托,构建南宁至新加坡经济走廊成为战略核心,远期将在中南半岛形成一个日趋繁荣的、辐射力强的经济走廊。
10月30日,中国-东盟纪念峰会发布联合声明表示,中国与东盟决心按时于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包括2010年与东盟6个老成员国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2015年与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实现货物贸易自由化。一个更为广阔的合作平台必将为中国与东盟各方带来更多发展的机遇。
责编:霍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