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李斌、吴晶晶)气象科技大会、环保科技大会、海洋科技大会、林业科技大会……近来,一系列冠以“科技大会”的会议相继召开,各行各业纷纷就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行部署,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战略寻找“落脚点”。
“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召开了科技大会,几乎所有的省区市和大部分国务院所属部门都制定了本地区、本部门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科技部部长徐冠华说。
2006年,自主创新风“劲吹”神州大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正成为人们解决环境、资源乃至经济发展诸多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而有心人注意到,不久前闭幕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将创新型国家和和谐社会建设结合到了一起。“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成为全会提出的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
从年初的全国科技大会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从《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到16个重大专项“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科技创新正从此前两年的反复探讨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
“一个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大环境与良好氛围正在我国逐步形成。”徐冠华介绍说,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和部门都对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今年对科技的投入,已有15个省区市的增长率超过50%,有6个已比去年增长了1倍以上。正在进行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辽宁增长了96%。科技迅速发展的深圳市提出,今后5年地方政府对科技的投入达100亿元。
国家各部门对科技的投入也在明显增加,国家发改委、国资委、商务部等已对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及再创新、建立健全企业科技研发基地、打造自主品牌等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
自主创新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各地各部门把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摆上了重要日程,加大人才工作改革创新力度。制约人才的体制性障碍正在逐步消除,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总量不断增加,素质不断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
更多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排头兵,华为、大唐、海尔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开始在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
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六中全会给予充分肯定。
加强产业技术研发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转制院所在行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提高公益类院所事业费投入强度、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和支持方式……伴随着一系列措施紧锣密鼓地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入进行,一个更加充满活力的国家创新体系正在进一步形成。
水涨船高,最有说服力的是数字。2006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和上年相比“上涨”近20%,达到716亿元。
“加快建立军民结合创新体系”“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考核办法,加大科技投入”……不久前举行的全国政协专题协商会上,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日前透露,相关部门正在制定数十项涉及财政、税收、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实施细则,加快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而《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规划》正在编制中,发展改革委正在制定和实施一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相关规划,包括长三角、京津冀及东北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建设规划等。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和谐社会必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我们要发扬群众的首创精神,大力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氛围和环境,这样才能真正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国政协委员郝如玉说。
责编: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