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林秀贞,一个普通村民的爱意人生 |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8月30日 15:37 来源:
京华时报消息:
在当地,很多年前,林秀贞就是个“名人”了。她到乡里赶大集,由于打招呼的人太多,“点头点得脖子都酸了”。
林秀贞的闻名,是因为邻里都认为她是个“大善人”。
1976年至今,有5位孤寡老人因为林秀贞而能够安享晚年,得以像有儿女的老人“一样生,一样死”。还有一位呆傻老人,因为林秀贞的存在,得以孩子一样地生活在他纯净的世界里,至今他已被林秀贞养了25年……
林秀贞,河北衡水市枣强县南臣赞村的一名普通村民。
6位老人进入她的世界
8月18日,河北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
天气晴朗。阳光洒在一棵挂了果的枣树上,青绿的枣子闪着光芒。这枣树位于一处老宅院里,院子曾经的主人叫朱书贵和刘秀焕。院子已20多年没人住了,只是默默尘封着一段往事。
几十米外,住着村民林秀贞。
从30年前开始,这个院子和林秀贞这个名字就紧密相连,也是从这里开始,一个赡养6位老人的故事拉开序幕……
1976年,衡水大旱。
这一年不仅缺水,由于植物没生长起来,柴草也稀缺。
南臣赞村有一对无儿女的老人,78岁的朱书贵和76岁的刘秀焕。两位老人曾跟林秀贞的父母一起干活,两家相熟。林秀贞见老人总是挑不到水,就每天起大早给老人挑满一缸水。她还常做了好吃的,给老人送去。
这年的冬季,一天林秀贞端了两碗饺子,去送给朱书贵和刘秀焕老两口。
进门,她看到两位老人正在吃凉粥,就问怎么不热了再吃。老人说,省柴呢。林秀贞掀开锅盖,眼泪流了下来――锅边上结着冰碴儿。
回家后,林秀贞叹息着跟丈夫朱金英说:“老人真是太难了,咱们把他们养起来吧”。朱金英说:行!
两人就开始商量需要做哪些事情。林秀贞说她不记得具体都讲了些什么,只记得两人讨论到半夜。
这一年,林秀贞30岁,朱金英27岁,夫妻俩都在社办企业上班,已育有一个两岁的儿子。
林秀贞去告诉两位老人,以后挑水烧柴的事都不用愁了,“我们管你们”。两位老人连连说:那可好了,那可好了!
日子慢慢到了1981年。
这一年麦收过后,村里实行大包干,包产到户。不仅分了耕地,集体的牛羊、木料以及生产工具都分到了各家各户。分“家”的那一天,当人们欢喜地牵着牲口、拿着东西往回走的时候,有两个人表现“反常”。一个叫朱书常,蹲在地上一个劲抹眼泪;一个叫朱金林,蹲在旁边闷头抽烟。
“我看见了,心酸啊!”林秀贞说,她很熟悉这两位老人的情况。朱书常是呆傻之人,没了父母,50岁了,没有了村集体的大锅饭,他自然不好过。而孤寡老人朱金林身材矮小,疾病缠身,智力也有些缺陷,没有劳动能力。
当晚,林秀贞又跟朱金英商量说,咱们把这两个人也养起来吧。第二天,他们赡养的老人就变成了4个。
之后,另两位老人也走入了林秀贞的生活,她分别在1988年赡养失去丈夫的朱淑芬和1996年赡养当时已80多岁的张振起。
久病床前精心照料
“秀贞说,我们既然决定管老人了,就只能管好,不能管赖了。”2006年8月19日,讲起往事,朱金英陷入淡远的回忆。
事隔多年,他已记不清当时夫妻俩都讨论了些什么,但记得妻子说过“管就要管好”这样的话。
1976年冬,在决定赡养朱书贵和刘秀焕两位老人后,林秀贞和丈夫朱金英给老人买了煤炉子和六百斤煤,解决取暖和做饭的问题。
据村里人讲,虽然秀贞家当时在村里算生活较好的,但在那个年代,烧煤算是奢侈的事,林秀贞一家那时也是烧柴草。
1977年的春天,林秀贞发现朱书贵家的土坯房快不能住了,就跟朱金英连干了几天,帮老人修补好房子。
日常生活中,林秀贞想办法托关系给老人买红糖、羊肉等滋补身体,逢年过节就到老人家包饺子一起过……
1983年10月,朱书贵老人出门时摔了一跤,从此躺在炕上起不来了。老伴刘秀焕心里着急,也病倒在了床上。
两位老人同时病倒不能自理,这是7年前林秀贞与丈夫决定“管”老人时没有想到的。两人一商量,抱着被子到了老人家里,搭起木板,住在了那里。
帮老人买药、挑水和做饭都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两位老人大小便不能自理。林秀贞用尿盆和尿布等帮助解决问题,但有时老人还是会不小心尿在床上。而朱书贵老人大小便失禁,需要定时帮他解大便。
一次,林秀贞估计他该大便了,就问他,他摇头。林秀贞闻到炕上有臭味,想掀开被子看看。老人却紧紧抓住了被角。林秀贞立刻明白发生了什么。“您就把我当成亲闺女,自己的闺女,还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林秀贞说完,老人松开了被角,眼泪顺着眼角滚落枕头上。
林秀贞帮老人清理大便,擦洗身体,换床布。旁边,刘秀焕老人不停念叨:“苦了你这闺女啊。”
到了寒冬,帮老人洗尿布、换尿布就更为艰难。林秀贞和丈夫到塘里凿冰取水,用凉水洗尿布洗得双手裂满血口。
“院里拴了六七道铁丝,晾满了?子(方言,尿布的意思)。老人屋里味特别大。”林秀贞的儿子,当时9岁的朱新宇依稀记得当时的情形,记得当时母亲的手抚摸自己脸颊时那种粗糙的感觉。
“白天黑夜没脱过棉袄棉裤,夜里一激灵醒了,就赶紧摸一下两个老人的被窝湿了没有……”林秀贞说,由于常睡不好觉,有一次去厕所,蹲在那里居然就睡着了。
邻居说,那个冬天,林秀贞瘦了一圈。
这一年阴历的十一月十五,朱书贵老人去世了。林秀贞与丈夫披麻戴孝为老人发丧。腊月二十八,刘秀焕老人又去世了,林秀贞家再次为老人操办丧事。从朱书贵老人瘫痪到刘秀焕老人去世,林秀贞跟丈夫在老人床前伺候了74天。
日后的岁月里,另外的四位老人,朱书常、朱金林、朱淑芬和张振起,也得到了同样的照料。
朱金林1994年去世,在林秀贞家住了14个年头。朱淑芬2000年去世,接受照顾12年。张振起老人2002年去世,他生命的后期也瘫痪在床,林秀贞跟丈夫守护左右。
生活因老人而充满“挑战”
照顾老人花费精力,而每个老人都有自己的“问题”,这也给林秀贞带来一些“挑战”。
为了朱书常,她不知道给多少人陪过不是呢――62岁的邻居刘龙群说到林秀贞,唏嘘不已。
据他讲,呆傻的朱书常一不高兴就骂人,见谁骂谁。有一次,有个人从林秀贞家附近经过,朱书常就跟着那个人骂骂咧咧,一路跟着一路脏话。林秀贞听说了,赶快跑去跟人家倒了半天歉。
事实上,脑子糊涂的朱书常有时也不买林秀贞的账。1996年冬,林秀贞家给朱书常盖了房子,但他总是跑回自己的破房子去。林秀贞就跟丈夫商量,请人翻修他的老房子。建筑队动工了,朱书常一看要拆他的房,拿了半块砖就追打林秀贞,林秀贞赶快“逃跑”。这时,朱书常被几个人抱住,却把手里的砖向林秀贞扔来。砖头擦着她的头顶飞过,林秀贞咕咚就坐在了地上。
房子最终还是修好了,朱书常住进去,脸上乐呵呵很高兴。林秀贞说她也就高兴了,“他是傻人,拿砖扔我我不怪他”。
呆傻的朱书常还爱接电话。林秀贞从1987年开始自办玻璃钢厂,虽然精力未能完全投入,但生意也在慢慢发展。生意的来往,常常靠电话联系。听到电话铃响,呆傻的朱书常会拿起电话,不吭声。厂里人见了,就赶紧回电话给人家。
而有些弱智的朱金林老人也爱接电话,常常误事。1992年,林秀贞与辛集市乳酸厂联系了一笔业务,对方打过电话来时,朱金林接了电话。朱金林一通乱搭茬儿之后,对方以为记错了号码。最终,这笔业务阴差阳错成了别人厂里的。
林秀贞知道了,哭笑不得。
事实上,几乎她赡养的每位老人,都给她制造过“难题”。
据林秀贞讲述,朱淑芬老人后来只吃她做的饭,并且老人脾气不太好。林秀贞的儿子朱新宇记得,有一次母亲去给朱淑芬做饭,居然做了约三个小时。先是给老人做了面条,老人嫌面条里放了香菜,不吃。老人说想吃咸食(音,方言,类似面饼的食物)。做好了咸食,老人又嫌油腻,说要吃窝头。那时窝头已不常见,林秀贞满村找窝头,找了几个,回来炒了给老人吃,才算完事。
朱新宇说,母亲做完那顿饭回家,笑着说:“这人老了就跟孩子一样。”
1996年,朱淑芬得了脑血栓,林秀贞把她接到家里,让当军医的侄子寻医问药。3个月后老人康复了,非要回自己家去住,林秀贞就雇了个保姆照顾她,自己则到宁夏跟人谈生意去了。刚谈得有合作意向,家里打电话说,朱淑芬用拐杖把小保姆打跑了,闹着要秀贞回去。林秀贞一听,放弃了可能做成的20万元生意,跑回家去了。
老人一看见秀贞,说:你这些天跑哪儿去了?林秀贞心里一动,她说老人从精神上依赖她了。
那之后的四年,几乎老人的每顿饭都是林秀贞做了送去或跑去做的。至今,林秀贞家与朱淑芬家相隔300米的荒草洼上,依稀可见一条小路,那是当年林秀贞抄近路送饭踩出来的。
而因张振起老人,村里则流传着林秀贞“哄孩子”的故事。
2002年,张振起老人病倒在炕上,常出现幻觉,大白天会说“外面怎么黑漆漆的”之类的话,林秀贞就握着老人的手让他不要怕。
不说胡话的时候,老人又吵着要回老家。林秀贞和朱金英就抬着老人在院里转一圈再抬回炕上,说:到家了。老人就安静一会儿,又要回家时,他们就再抬着老人转一圈。
慢慢的,这法子不灵了,老人说:回家怎么不坐车?林秀贞一听,跟丈夫套上牛车,把老人拉到大街上转一圈,再回家抬到炕上。
如此,三天两头带着老人转街,村里人说:秀贞两口子哄孩子哩!
这一年,88岁的张振起辞世,在被抚慰和“哄骗”中,他走得安详、平静。(宋喜燕)
责编: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