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好人林秀贞爱意满家乡 |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8月29日 15:06 来源:
北京晚报消息:
林秀贞语录:从我一懂事起,娘就经常伸出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教育我说,做人不能走歪道,也不能走偏道,要走中间的正道。什么是正道?就是听党的话,多为社会做贡献。
娘做的好事数不清。她常说,“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我就是在党、在学校、在我娘的教育下长大的。默默捐资助学袋袋零钱寄情
1993年秋的一天,在枣强县王常乡北臣村一个普通农家里,母亲拉着儿子含着热泪双双给一位手拿书包的中年妇女跪下,却被那位妇女赶紧拽了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位妇女便是南臣赞村的共产党员林秀贞,当地人都亲切地称她“贞姐”。这年,争气的孩子考上了石家庄的大学,却叫母亲又喜又愁:到哪儿去筹措学费啊!对一个贫苦农家来说,5500元绝对是个天文数字,愁得她彻夜难眠。消息传到南臣赞村,贞姐也没睡好觉。自己曾有因眼疾失学的痛苦经历,使她深深理解孩子母亲此时的心情。好贞姐就是有人缘,张家1元,李家3元,最多的10元,居然借够了5500元,满满一书包的零钱啊!贞姐赶紧给她家送了去。接受贞姐扶贫助学的可不止一家,笔者在采访南臣赞村原中学校长李保义时,他告诉我:至少受惠的有14家,真正数字也许永远统计不出来。因为贞姐是直接把钱交给家长的,不让孩子知道,并定下保密协议。
说起贞姐的故事,李保义的话匣子打开就关不住了。他说,1987年夏,南臣赞小学的两间教室屋顶被雨冲毁,见天儿无法上课,作为校长他非常着急。一天在街上碰到秀贞,我素知她是热心人,忍不住将这件事告诉她。我知道,在朋友怂恿下,贞姐利用自身拥有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刚刚办起一家小型玻璃钢厂,还是贷了300元的款起的家。跟她说这事真不好意思。她当时没说什么,第二天,就用报纸包着2000元到学校交给我。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她刚做完从石家庄铁丝厂订做两个五号风机业务赚到的第一笔钱啊!有了钱,几天后教室被修好,两个年级的百余名孩子可以上课了!
李保义说,邻村要建一所小学资金不够,她主动召集富裕户捐款,并带头捐款1000元。邻村有个家庭,父母亲都有病,拖着三个孩子,由于收成不好连吃饭都成问题。面对相继考上大学、中专的孩子,家中一筹莫展,只有选择放弃。贞姐在这村呆过,了解这个家庭,深为孩子们惋惜,于是同他们父母说定,见到录取通知书就送去学费。第一个孩子考上了大学,贞姐用书包送去3000元;第二个孩子又考上了,贞姐照旧用书包送去3000元;第三个孩子考上时,考虑到大孩子已有工作收入,才减了1000元。一天,贞姐乘车路过该村听到哭声,走近一看正是这三个孩子,才知道他们父母刚刚相继去世。贞姐和表弟翻遍衣兜,找出300元钱交到大孩子手里,说:“父母生前看病可能花了不少钱,如还债有困难大娘可以帮忙。”三个孩子感激之情无以表达,哭着跪在贞姐面前。
当地有句俗话,“贫穷人家借取难”。一天,丈夫朱金英的同学骑车百余里来到贞姐家,原来他大儿子考上了大学,他借遍所有亲戚才凑了3000元,万般无奈,他想起了乐善好施的贞姐,决心试试运气借钱。贞姐夫妇一口答应,通过筹措几天后将一大书包整整3600元零钱交到那人手里,老实口讷的他不知怎么表达才好,只是一个劲儿地抱着贞姐的小儿子亲……这样的事例太多了,不胜枚举。贞姐认真地对笔者说:“俺不忍心看着因几千元钱就让一个孩子、甚至一家人的希望破灭,帮他们一把,也许就扭转了一家人的命运。穷人家的孩子懂得来之不易,更容易成材。其实俺也没钱,只是借钱比他们容易。”在采访中,贞姐什么都可以跟你讲,包括终于吐口的眼疾隐私,惟独闭口不谈被捐学生的姓名。她讲,这是有约在先的,不能不守信用。此外,乡里、村里修路、安路灯、打井等公益事业,有困难她都尽力襄助,20年里,能统计出她掏的钱就近4万元。
热线传万户
节俭我一家
从1991年4月到1996年8月间,原臣赞乡内总共有公私程控电话8部,包括贞姐家装的一部。其中7部电话锁在木盒中,只有贞姐家电话对外开放,无论长途、本区均免费使用。结果贞姐家成了编外“电话局”,周围十里八乡的乡亲们都到这里来打电话。与外界联系也都留这个电话。家中电话费每月居高不下,最多时超过2000元。这还不算,她还成了义务通讯员,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外面来了电话,她就要亲自去通知对方。她曾半夜冒雨和闺女一起给4里外霍庄的霍丙华送信儿;也曾和丈夫朱金英冒雨开着拖拉机头,一路铁锨平路,到十里外郑村吴秀竹家报信儿……
她的儿子朱新宇告诉我,别看她妈这么舍得为乡亲们花钱,其实对自己抠着呢!说她就两套换洗衣服,就是买衣服也是拣最便宜的,二三十元一件的,从不赶时髦。她的背心净窟窿了也舍不得扔,父亲觉得太破当了抹桌布,没想到她洗后补好又穿上了。她的袜子太破被我们扔到垃圾箱,一不留神又叫她给捡回来了。当年贞姐母亲瘫痪在床,她们姊妹两人一班对脸跪在娘的身旁,四只手托着娘的胯,一天到晚不让身子着褥子,40天过去,娘身上一点儿褥疮也没生。而遗憾终生的是在娘临咽气前,因娘让她回去给瘫痪老人朱淑芬做饭,没有最后看娘一眼娘就过世了;当时她哭得昏死过去。
办厂助残
人人笑开颜
2002年初,贞姐赡养的6位孤寡老人有5位去世,她这才腾出精力治理自己的橡胶厂和玻璃钢厂。本乡几个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又引起她的关注。景县广川镇郑泰村的郑丙臣,3岁得了小儿麻痹症,落得下肢瘫痪,走路须扶墙一点点挪动。贞姐和他母亲是同学,每年春节都去他家探望,并留下1000元置办年货。后来想,救急救不了穷,还是把他招到自己厂里吧!有了固定收入可以养家,赢余还可赡养父母。丙臣听了当然非常高兴,可同时又有畏难情绪:我一个残疾人,连路都走不了,能干什么呀,光给你增加负担。贞姐鼓励他:可以干坐着的技术工作嘛!并免费请人培训他。现在他一年能挣5000元,除供儿子上学,还给父母零花钱,小日子越过越滋润。
杨光高论
说服贞姐
王常乡秘书兼宣传干事杨光,多年来对贞姐感人的事迹耳闻目睹,非常钦佩,也很愿意把这个数十年来公而忘私、自觉奉献的先进典型报道出去。与贞姐商量,贞姐却不同意,说作为孤寡老人的乡亲,为他们做点事是完全应该的,是俺自愿干的,何况都是些日常琐事,不是什么惊人新闻,有什么值得宣传的呢?况且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凡事处处更应走在前头。再说俺做这些事时从来也没想过出名,宣传出去,不但俺自己不自在,人家还会背后戳手指头,说咱是为出风头。杨光费尽唇舌,无奈“苏秦嘴巧能说话,徐庶不语是白说”,贞姐死活不吐口。甚至老支书刘福才也认为她几十年来就是这么做的,村里人都习惯了,不觉得新鲜。“你们表扬不表扬、宣传不宣传她都是这样。”这个观点笔者也相信:没有谁会为了30年以后出名付出时间、金钱和精力这么巨大的代价。这么一说,倒弄得杨光无言以对。
1998年春,杨光忽然开了窍,找到贞姐说:“大姐,你一人尽最大努力才赡养了6个孤寡老人,你可知咱乡有多少孤寡老人?咱县有多少孤寡老人?咱省有多少孤寡老人?全国有多少孤寡老人?如果把你的事迹宣传出去,让人们都向你学习,那力量就大了,全社会会有多少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得到关怀爱护啊,你想想是不是这么个理儿?”这一招实在厉害,说到了贞姐心坎上。她一琢磨是这么个理儿:我再能干能一手遮天吗?况且随着年龄增长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干了。至于社会舆论,人家爱说说去吧!只要对国家有利,个人得失算得了什么?看,这就是贞姐,一旦想通了就去做。贞姐爽快地说:杨光兄弟,你写吧!俺配合你。
现在,贞姐的事迹在当地家喻户晓,更多的人正以贞姐为楷模帮助他人。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愿社会涌现出千千万万个“贞姐”,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祖国大地。(记者 柏冬友)
上图为2006年6月林秀贞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中图为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刘汉俊和衡水市委书记看望林秀贞
下图为全家合影:左起朱宝琴、林秀贞、朱金英、朱新宇
责编: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