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问题欣弗”至今还是笔糊涂账(图)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8月13日 11:52 来源:
专题:停用安徽华源产欣弗注射液

(资料图片)

  

    广州日报消息:安徽华源的“问题欣弗”被媒体披露已有10天,但是,老百姓得到的相关信息仍是一笔糊涂账。据中新网报道,国家药监局1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调查进展:国家药监局会同安徽省药监局经对安徽华源2006年6月至7月份所生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的生产过程核查,初步分析认定,企业未按批准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生产记录不完整,这有可能是导致药品集中出现不良事件的原因。

    恕我没有专业知识,以一般老百姓的知识积累来看这则国家药监局正式发布的新闻,似乎什么“进展”也没看到。前几天,还有一则新闻,那是安徽省药监局在8月7日“通”的“气”:“到目前为止,‘欣弗’所检十个项目中已有九个出了结果,这九项目前未发现异常,均符合国家标准。”“其中除了无菌项目需要14天的周期出结果外,其他检测项目的检测结果已统计完毕。”

    “企业未按批准的生产工艺进行生产”,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上面的两则新闻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如果还是指“无菌”项目出问题――即所传“消毒过程缩短了1分钟”,那不是还要等4天才能有检测结果吗?至于“生产记录不完整”,这确实是管理上的漏洞,但以此作为“导致药品集中出现不良事件的原因”,是不是有点牵强附会,毕竟前九项检验结果是“均符合国家标准”的。真是不说还明白一点,越“通气”、越“发布”倒越糊涂了!

    有人将“问题欣弗”事件与“齐二药”相提并论,其实,细细捉摸还真不是一回事。“问题欣弗”不是掺进了有毒成分的“假药”(暂且按药监局的口径说),而是货真价实的“真药”。因此,不由得想得再宽泛些:是不是“克林霉素”的配方或生产工艺就有问题?这就涉及到该不该批准为“国药准字”的问题了。

    现在很多“疑似病人”并不是点滴了“问题欣弗”,而是点滴了其他牌子的“克林霉素”出的问题,但是症状却很相似。我们还注意到:近日来在媒体上多次提及克林霉素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过敏反应,也会出现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等,现在这些不良反应都出现了。更有消息说,2003年12月,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曾发布通报,提示克林霉素注射液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提醒医生严格掌握,避免不合理使用。

    但是,克林霉素在农村却是“常见药”。“最关键的是价格便宜”,100毫升的“欣弗”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从医药公司的进价每瓶仅为3元多,加上手续费、注射器费等,卖给患者也不过十一二元,农民能够承受得起。何况,克林霉素还有两个重要的特点:其一不用做过敏试验;其二,患者既可以在医院静脉注射,也可以选择小诊所,甚至可以把药带回家去静脉注射,因此,“用药方便也是患者选择克林霉素的原因之一”。

    以上的两段关于“克林霉素”的叙述,所提供的信息是多么的矛盾,但其结果却是,在此次药物不良反应中“农村患者居多”。所以,现在的要务是将“问题欣弗”控制住,似乎到现在还有几十万瓶“流落在外”,而且大多数是在“不好清查”但又把它作为“常见药”的农村。也许还应该采取的进一步措施是,暂时停用所有的“克林霉素”。

    作为缺乏专业知识的老百姓,也许应该不问情由一概拒绝用“克林霉素”。再者,既然“国药准字”也不可信,可选择的自卫手段只能是,能吃药的就不打针,能打针的就不打点滴。(唐钧)

  华源药业对“欣弗”事件相关患者作出四点承诺
  [视频]今天早知道:约会新七天揭开欣弗本来面目
  “欣弗”事件凸显修补制度漏洞能力薄弱
  查明“46万瓶欣弗下落”是一种考验
  8?11热评:"欣弗"事件 商业贿赂 应急能力
  [视频]未按批准生产工艺生产是欣弗事件可能原因
  “欣弗”盲点 医生不清 村民不晓
  [视频]未按批准生产工艺进行生产是欣弗事件原因

责编:王丽华

1/1页
相关视频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闻  CCTV-少儿  CCTV-音乐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