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消息(新闻调查):
总制片人:梁建增 陈虻
制片人:张洁
编导:孙海南
选题策划:赵华
摄像:王忠新 金光宇
录音:沈鹏
助编:侯琼 王萌萌 蔡海龙
解说:古兵
责编:郑刚 宋薇
合成:张东升
策划主管:赵华
执行制片人:胡劲草
播出主管:张步兵 杨明泽
监制:梁晓涛 庄殿君
总监制:孙冰川
被采访人:
王发林 两峪隧道投资人
刘吉水 河北省内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吴矿山 河北省内邱县交通局副局长
刘文月 山西省昔阳县交通局局长
李增录 山西省昔阳县皋落镇副镇长
李如明 山西省昔阳县小东峪村村支书
邵中月 原山西省昔阳县小东峪村村支书
李马群 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
演播室:巍巍太行,隔断了两个山村。他们是河北省内邱县的杏峪村和山西省昔阳县的小东峪村。为了摆脱贫穷与闭塞,十年前,两个省的村民们自发筹资开凿隧道,打通太行山。就在那时,当地也上马了一条打通两地的公路。村民们期待着县里的公路能和他们的隧道相连,给他们带来一条脱贫致富之路。然而,事与愿违,无论是县里的公路,还是村民们的隧道,如今都面临着尴尬的命运。
解说:南北走向的太行山脉,隔开了东西相临的河北山西两省,是两省自然分界线。砂岩岭是太行山脉中最薄的地方。在砂岩岭下有两个村落:这是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位于砂岩岭东侧;这是山西省昔阳县小东峪村,位于砂岩岭西侧。杏峪村和小东峪村这两个村庄,被当地人称作“两峪”。两峪之间的直线距离虽然只有两千多米,村民往来却要翻山越岭,花费好几个小时。
解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河北省内邱县和山西省昔阳县都积极发展旅游业,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背景,在短时间内,砂岩岭西边的大寨、北边的嶂石岩和南边的寒山,都成了有名的旅游区。砂岩岭的自然风光和嶂石岩、寒山相比各有千秋,当时也被规划为旅游区,然而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在地理上位于这些风景区中心的砂岩岭并没有成为旅游区。如果凿通一条隧道,穿过砂岩岭,不但可以连接两村,方便交通,更重要的是能连接起周边的风景区,形成以砂岩岭为中心的旅游观光区。这是贫穷的两峪村民所能想到的惟一致富办法。
记者:翻过大山就是山西省的小东峪村,山的这一边是河北省的杏峪村,愚公移山上说的王屋太行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的就是这个地方,九十年代初期,两个村的村民,立下雄心壮志,决心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凿通太行山,开通一条致富路。
解说:他叫李马群,立志要用隧道连接两峪,是当时的河北省杏峪村村委会副主任。
李马群(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原先都想这个主意,原先老一辈都想这个主意。锅碗灶勺都弄好了以后,准备下手了,后来不敢了。没动工。这是上一届。后来王丛亮当支书以后,他搞旅游搞不成,搞旅游以后一看路不方便,这个就啥也弄不成。后来想打路(隧道)。
解说:1994年,王丛亮当上了河北省杏峪村的村支书,他在外打工经商多年,是村里见过世面的人,为了使家乡不再贫穷闭塞,王丛亮横下心,决意凿通太行。然而,横在两峪之间的太行山,几乎是一块完整的岩石,坚硬异常,而且需要掘进1250米才能洞穿。
记者:当时你们村是什么情况?能够承担得起这么大的工程吗?
李马群 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 |
李马群(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当时王丛亮当支书,我那会是副主任,我们算一下,用咱们卖坡(山林)的钱,可以打通这个隧洞,老百姓再积点义务工,群众积极性挺高。
记者:大家心齐吗?
李如明(山西省昔阳县小东峪村村支书):心可齐了,老百姓一致同意,一致同意把洞钻开。
解说:李如明,与河北省杏峪村相邻的山西省小东峪村村支书。
李如明(山西省昔阳县小东峪村村支书):我们商量是,杏峪村和小东峪村,两个村把山(林)卖掉,杏峪村把山卖掉,我们村把山(林)抵押给人家,没有钱。
李马群(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小东峪投入整个一坡山林,当时跟小东峪商量作价70万块钱,也算成打隧洞的股份,两个村合打的。
解说:脱贫心切的两省村民孤注一掷,变卖和抵押出他们赖以为生的山林,用筹集到的100多万元资金,购买设备、炸药,准备从河北、山西两个方向,向太行山中心开凿。经过村民们一年的筹划,1995年10月,在没有任何立项手续的情况下,两村正式开凿“两峪隧道”。
解说:被困守在山沟里的两峪人想的是,如果能打通砂岩岭,就能让自己走出大山,未来以两峪为中心的旅游网还可以让大伙致富。而他们万万没有意识到,两峪隧道一旦打通,连接的不仅仅是两个村所在的河北省内邱县以及山西省昔阳县,更重要的是,一个地跨两省6县的交通网将会随之隐约形成。
吴矿山 河北省内邱县交通局副局长 |
吴矿山(河北省内邱县交通局副局长):叫一个村打一千多米的隧洞,觉得是一个大的工程,包括(我)在交通上干这么多年了,也不敢打这么大个洞。
解说:河北省内邱县交通局副局长 吴矿山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知道的?
吴矿山(河北省内邱县交通局副局长):他这个隧洞我是1995年12月份才听说,到1996年1月份我和代县长上山来了解这个事,当时反正有个纪要,王义章当时是代县长,听说这个情况 觉得比较盲目。
解说:在两峪隧道的工地上,没有专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只有这些拿着简单工具的庄稼汉。但开凿一千多米长的隧道,毕竟不比种庄稼。
两峪隧道开凿3个月后,内邱县代县长王义章召开专门会议,叫停两峪隧道工程,并形成“县长办公会议纪要”。纪要着重指出:工程应慎重安排,不可仓促动工、盲目上马,以免造成劳民伤财。
李马群(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下过纪要以后,这个支书(王丛亮)当时个性特别强,算这个坡,卖了钱,打通这个洞,不需要其他帮助。
吴矿山(河北省内邱县交通局副局长):山里人大部分是好的,但是有些人特别犟,他犟到什么程度,他就不把县乡政府当作一回事,他光说我花我自己钱,办我自己事。
邵中月(山西省昔阳县小东峪村原村支书):他那时候就跟内邱县政府闹僵了,他不理人家。
解说:邵中月,山西小东峪村老支书。
邵中月(原山西省昔阳县小东峪村村支书):他如果跟人家好说就没事,他光跟人家吵架,那不行 跟政府吵架怎么行呢。
吴矿山(河北省内邱县交通局副局长):一开始他没想到要投资,你要想争得上级支持你必须按程序办。什么叫程序呢?你就应该一步一步怎么办 怎么报批,上面批了你才能干,你不能先斩后奏。
记者:从政府部门的角度来说它是必须要经过一定的步骤。
吴矿山(河北省内邱县交通局副局长):对 你才能动手,现在要搞个工程,要好些报批手续,立项 上面批准 要很长时间。
记者:他们还要坚持自己的这种做法。
吴矿山(河北省内邱县交通局副局长):后来给他总结了四句话,第一句是 精神可嘉,盲目上马,不讲程序,骑虎难下。
《新闻调查》记者杨春 |
解说:在没有取得政府审批立项的前提下,王从亮继续开凿两峪隧道,然而在掘进280米之后,两个村卖山林的钱就花光了,两峪隧道被迫停工。更为不幸的是,随后,两峪村民的主心骨王丛亮被确诊为胃癌晚期。
记者:那个时候王丛亮去世了,钱也花得的差不多了,那个时候大家有没有动摇?
李马群(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当然有动摇,有的同意继续打,有的还不同意打。
记者:那个时候怎么办?好像马上就半途而废了?
李马群(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不能叫洞半途而废,王丛亮死的时候还给我留下遗嘱,说你必须把洞给打通。给我写的遗嘱,摁了个手印。那个时候我也都掉眼泪了,王丛亮给我递这个遗嘱的时候。你村主任,必须把这个洞打好,不能给群众造成害,造成半途而废,本来是造福的,最后给群众造了祸害。
记者:你当时答应了吗?
李马群(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当时答应了。我说这个洞,你放心,我找投资户,不管怎么样这洞也得打通。
解说:杏峪村所在的河北省内邱县要往山西昔阳修路的消息不胫而走,这给隧道两侧的两个村庄带来了希望。
解说:如果河北省内邱县的出境线路经过两峪,作为这条公路的一部分,未完工的两峪隧道就能顺利打通,而且公路沿线的村庄都将因此受益。于是,杏峪村连同沿线其他村庄,集体向河北内邱县委、县政府提出请求。与此同时,山西省昔阳县县委、县政府也向河北内邱县委、县政府发去公函,希望河北省内邱县考虑小东峪村与杏峪村的利益。然而,内邱县没有采纳昔阳县的意见,坚持选择另外了线路,也就是从内邱到昔阳的内昔公路线。
记者:我也想了解一下,当时为什么不选择所谓的两峪路,而选择所谓的内昔路?
吴矿山(河北省内邱县交通局副局长):这就看地形了,因为测量路首先看地形 地貌,看从哪边走,一个是路的标准能达到,其次就是造价低一点,你说从这边修路要是不怕造价高从这(里)也能修,但是你按他这个标准修确实是近了。能近几公里,起码是五 六公里,但是他这个标准太低,一个是打这个隧道太长,另外他那个路基坡度特别陡,看着它短了,最陡的时候,(路短了)有四 五公里多,但是一展线,起码有七 八公里,这样两边的长度都按照这个标准来说就差不多,所以咱一衡量,从经济上面,从标准上面一直衡量,结果定的是走西川,走的南线。
解说:内邱县的这个决定,使两峪村民再一次陷入困境。
记者:当时在那种困境下,不管是谁来,只要愿意拿钱,拿东西出来,你们都会同意条件。
李马群(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商量能把洞打通,咱们不造成半途而废。
记者:那是最重要的。
李马群(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最重要的。
李如明 山西省昔阳县小东峪村村支书 |
李如明(山西省昔阳县小东峪村村支书):当时老百姓想法就是,就是有再大的困难,不管费多大的劲(也要请到投资户),他给咱一分钱,咱给他二分钱的利,愿意把这个洞打开。
记者:当时实在是没办法了。
李如明(山西省昔阳县小东峪村村支书):实在是没办法了么。
解说:没了办法的两峪村民,此时内忧外困,要想继续开凿隧道,必须找人来投资。为了说服一个人,他们费劲心机。他叫王发林,14岁离开杏峪村外出工作,在邢台日清公司任贸易部经理,是两峪人眼中“有一百多万”资产的大能人。
记者:当时这两个村的人找过你多少次?还记得吗?
王发林 两峪隧道投资人 |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哎呀 这个没法计算,这将近半年吧,我说土话 死缠活绕,采取一个一个磨你,一个个跟你说,因为人也是感情动物,一 这是生我养我的家乡,二 村支书那是我叔伯弟弟叫王丛亮 他去世以后,这个洞面临半途而废 停下来,所以说我才答应他们回来开的。
记者:但是老王我问你,我知道你是做生意的人,商人讲究的是无利不走,你来这儿除了感情上的因素之外,还有没有别的?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第一个首先分析它有没有开发价值,如果有这个开发价值,那就是说作为我一个商人来说我可以在这儿运作。
记者:那你当时分析的结果怎么样呢?有没有经济价值,有没有它的前景。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这个洞通以后就得靠收费,靠收费来还投入 来实现经济效益。
记者:而且这么大的工程国家政策到底是怎么回事,允不允许,需要在什么条件下进行,当时打听过吗?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当时他们第一个给我提供了山西省81号令。
解说:两峪隧道投资人王发林所指的,是山西省81号令,就是这份“山西省社会筹资修建公路暂行办法”,其中第二条规定:各级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组织、团体和公民自筹资金修建公路,均适用本办法。依据该办法第五条第三款的规定:在干线公路上新建长度超过500米的公路隧道,建成后可以收取通行费。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所以有山西省81号令,他们给我 我才敢在这里投资。
记者:可是那81号令是山西省的,不是河北省的。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当时我也想过这个事,整个洞三分之二是山西的,这个太行山以流水为界,三分之一是河北的。
记者:实在不行你就去那边。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对。
解说:也许是因为这些求助的目光,也许是出于商业梦想,怀着复杂想法的王发林,决定回到河北的杏峪村投资两峪隧道。
开凿了280米后便停滞了的工程,终于得以重新开始。然而,开凿两峪隧道只是民间的自发行为,并没有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认可。
记者:所有你们这些行为都是一个民间的举动,有没有征得当时县里面的同意 支持?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这个也是我最关心的地方,虽然这是我的老家,我14岁就参加工作走了,不在这儿了,我再回来经营叫异地经营,异地经营的情况下,我必须做到合法经营。
解说:为了保障自己的投资利益,王发林与杏峪村和小东峪村,共同签署了这份“晋冀隧洞联营协议书”。协议的甲方是两峪,乙方是隧道投资人王发林。协议的首要条款规定:甲方必须办理好各级领导的批示手续,办理好公路批准收费手续和工商营业执照,做到合法开发修建。协议还就利润分成和外围路的修建做出了规定。签订这份协议的时候,三方各得其所不存异议。然而,正是这份协议书中关于分成的条款,为日后的争议埋下了祸根。
解说:1997年4月,也就是在两峪隧道开凿一年半后,被内邱县誉为“德政工程”的“内昔公路线”内邱段按计划开工,起点是内邱县白鹿角,终点是和山西昔阳交界的鹤度岭隧道,工程全长17公里,造价3600余万元。然而,这条线路并未选择从两峪隧道进入山西昔阳县。
为了“内昔路”能够顺利施工,杏峪村所在的河北内邱县侯家庄乡党委和政府出台《关于搞好内昔公路施工的有关规定》,全乡18-60岁的男劳力,18-50的女劳力都有修路任务。不参加修路的,不予安排生育指标、不予审批宅基地、不予供水供电。
内昔线开工两个月后,河北省内邱县和山西省昔阳县签定了《关于修建内昔公路的协议》。
解说:这边经过立项并且资金充裕的“内昔线”工程进展顺利。而王发林的隧道掘进工程却陷入了窘境。合同规定王发林只出材料费,所以他估计自己的一百多万是可以打通隧道的。但出乎预料的是,王发林不仅陷入到资金困境当中,而且越陷越深。
记者:是什么原因让你越陷越深,最后全都投入到这个隧洞上来?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当时他给我签的合同我只负责材料费,我光供应材料费的情况下,我蛮有把握可以把它打通,其结果不是这样,包括出纳的,包括施工的,这一切钱都是我的。
记者:最后怎么都让你出呢?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最后是他们看出我是没来管理就形成这样了,最后都成我的了,别人都不管了 谁也不管这个了,我材料已经投入进来了,我已经陷入这个深井了,我哭不得 笑不得。
解说:然而,对于王发林的窘境和资金投入状况,当时的杏峪村村支书李马群却有着另外一种说法。
李马群(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在打洞期间,他来以后没有钱,他说他有钱投资,一开始启动有点钱,没钱不能启动,到后来他就没有钱了,他说他有一百多万,真要有一百多万,一年就打通了。
记者:没有钱也很简单,你们也很容易发现,既然他没有钱,不跟他合作就完了。
李马群(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为了打洞。
解说:王发林到底有没有钱,投没投入,双方各执一词,但为了隧道能够继续掘进,王发林和李马群又搁下了对彼此的不满,形成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关系。然而,资金是目前最重要的问题。越陷越深的王发林,必须寻求新的资金来源。他把希望寄托在立项上。
记者:县里面还有这样的说法,你这个洞从一开始在政策上就先天不良,都没有国家正式立项批文,所以现在再来重新往回找已经不太可能了。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立项,县里不批,被县委书记大骂了一场,如果(在)县里不批的情况下你说这个项目去哪里立 找谁立?政府领导也不支持了。
解说:立项不成,但工程还得继续。为了筹措资金,王发林想尽了办法。
记者:你的钱哪儿来呢?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在生意场合上,比如说咱俩做过生意互相都信任/
记者:但是借了钱得还啊,你拿什么还呢?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要按照这样想太简单了,计划一年 二年 把洞打通了,合同上写的计划一年把洞打通,那就是我借你的钱,我洞一通实现良好的效益 立即把钱还了你。
记者:钱是这么借来的?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是这样。
记者:但是你一年没有打通,两年没有打通,人家还信你吗?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不信了。
记者:那你岂不成了一个骗子了?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开始没想当骗子。
解说:由于外债不能按期偿还,王发林借钱越来越困难。工程因此经常处于停滞状态。无奈之下,王发林只好让家里人也一起上了工地。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没办法 只能进不能退,最后没人了,其他别的施工队往前干 钱也供不上,不干了 停工了,一(旦)钱不到位 给你停了,为啥自己干 没办法,就是有钱没钱你得干。
解说:没有立项,没有当地政府的资金支持,从王从亮到王发林,农民自发开凿1250米隧道的艰辛,引起了多家新闻媒体的关注。在报道中,投资人王发林被描绘成现代愚公,对此,杏峪村村支书李马群不以为然。
李马群(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到底形容老愚公是谁?老百姓都是气这个,合同上都是我们杏峪的,最后报上登 人家是老愚公,现在村干部啥也不是啥,狗屁不是。
解说:媒体的报道之后,河北省交通厅、邢台市相关部门,都陆续有人到两峪工地慰问。此时内邱县的态度也有了一些变化,县里主要领导还亲自到施工现场看望。
解说:刘吉水 内邱县主管农业副县长。
刘吉水(河北省内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委王义章书记 我 县长都去过,到王发林家吃饭,春节到隧道工地慰问去,王发林领着我们一块坐车过去的。
解说:经过一年半的建设,1998年11月,没有经过两峪隧道的内昔公路线河北内邱段竣工,而山西省昔阳路段却没有任何动静,内昔公路线成为一条断头路。但是,早在一年前,河北省内邱县与山西省昔阳县就共同建设内昔公路签有协议,为何昔阳县没有履行?为此,记者专程到山西省昔阳县交通局了解情况,但局长刘文月在外出差,我们随后对他进行了电话采访。
记者:喂 你好,是昔阳交通局的刘文月局长吗?
刘文月(昔阳交通局局长):哦。
记者:你好。我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的记者,姓杨 叫杨春,我们是想跟您了解一下两县的一个协议,上头(写的)是昔阳也同意,然后内邱也同意通这个内昔路。
刘文月(昔阳交通局局长):不是 不是昔阳也同意,当时1996年 1997年的时候,我们县领导和他们县领导互相来往过,他们意思说我们要往这边修路了,希望你们县里也配合,把这个线打通,这时候他们县里边指的就是内昔线,但是现在来讲这条路投资太大,往那里修13公里大概算了算投资,下来要四千万左右,我们现在没有钱,所以那条路建设以后,我们没有着手动工 也动不了工。
解说:耐人寻味的是,山西省昔阳县没有履行内昔公路线建设的协议,而是寻求资金,准备铺设道路与两峪隧道连接,进而实现山西与河北的对接。1999年,山西省昔阳县人民政府向晋中行署呈送报告,请求对两峪隧道给与资助。报告强调,两峪隧道是修建出省路的最佳选择。2001年10月,晋中行署请示山西省政府,希望为通向两峪隧道的公路解决配套资金。其实,晋中行署的请示,是有缘由的。因为就在同年6月26日,两峪隧道贯通了。
解说:而对于打通隧道的王发林来说,从这一天起,他的投资可以得到回报了。
记者:那一天肯定在工地上所有的人,你们一家人都是最高兴的。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是 我家老爷都八十多了,今年都九十了吧,拄着拐棍,都来这洞里来看了。最高兴的(是)各级领导来了,特别是主抓邢台三讲三个代表的郭阳城,给了高度评价,再一个洞通了,大小车辆 红旗招展,我就高兴这么一天。
李马群(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高兴,还是高兴,隧道通了怎么不高兴?
解说:然而,欢庆的气氛并没有持续太久。2001年6月30日,就在两峪隧道通车后的第四天,路却被人为地阻断了。
解说:隧道修好,路却堵了,而堵路的人正是开凿两峪隧道的村民。那么村民为什么要阻断这条他们原本寄予厚望的致富路呢?
记者:做一件事虽然途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但是一旦这个事成了以后往往很多事情就解决了,但是为什么在你们村里这个隧道通了以后反而矛盾就更激化了?
李马群(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这个原因就关系到欠工人工资不给,当时群众也都是盼着路通,你欠我钱我也不吭(声),你没有钱 是不是,欠谁干工程的工钱也不吭(声),为啥不吭(声)呢,我赔钱为这个路也给你干,但是说 一到收费了,你这个钱应该还给人家,人家是血汗钱。
记者:你们是特意找过来的?
村民:对。
记者:为什么事呢?
村民:就是开始挖隧洞的时候欠的我们这伙人干活的钱没处要了。
记者:谁欠你们的钱?
村民:谁欠的钱?那就是谁收费谁欠钱。
记者:王发林欠的?我也跟王发林聊过了,他的意思是说他欠了太多的钱,他也欠别人的钱,也欠你们的钱,现在好不容易隧道修通了,等费用收上来以后再分给大家。
村民:没个够,他收费没个够。
解说:村民之所以认为王发林收钱没个够,这还得从他与村里签定的协议说起。协议规定:在通车后一年内将乙方投入的本、息、利全部归清。允许乙方收费两年,收费80%归乙方。乙方收费两年中止后,甲乙三方再按股分成。然而对于各自所占的股份数额,却没有谁能够讲清楚。
记者:比如李马群说凭什么你占大股东?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这个股东那就是谁投入大谁是大股东。
记者:这就说到最关键的一点,李马群就说他认为你没有投多少钱进去,你不应该是大股东。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你说我没投钱,我没办法答复他,这洞是,取一块石头不使(用)炸药崩不下来,石头不往外运出不来,那是钱弄通的,杏峪村没有出义务工,小东峪村也没有出义务工。
记者:然后接下来关键的一点就是他认为账目不清,他不知道你花了多少钱?你一张嘴说我花了这么多钱,他就认啊 别人也不能认,我觉得他说的有道理。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按合同签订来说,你甲方(运)出渣(土),我供应材料费,最后你这个洞全部托付给我了,这几年我投入了钱,没人再问我了。
解说:王发林并未正面回答自己的投入,但随后他出示了全部账本,表示他在等待合适的机会公开它们。
记者:谁的股份大?他是大股东还是你们是大股东?
李马群(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我们是甲方。
记者:甲方和乙方并不代表哪个是大股东。
李马群(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要实事求是 要好好算算账,我们村股份大 他没投个钱。
记者:肯定是你们大 你觉得?
李马群(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我觉得我们大,但这不是事实 都是估计的。
记者:要算账。
李马群(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一米两千块钱 这是死账,群众谁干了 谁在那儿干,有印 这个能清楚,就是县里该管的它不管。
解说:协议的甲乙各方,都说不清自己的股份究竟是多少,长期以来争执不下。李马群没完成协议中规定的外围路,王发林坚持不肯算账。于是,这一边收费,那一边就断路。就这样,在原本对隧道满怀希望的杏峪村,人们却不得不生活在是非纷争和矛盾冲突之中。直到2005年7月18日,一场血案震惊了杏峪村。
解说:7月18日,50多名统一身穿迷彩服、手持凶器的歹徒,从内邱县城分乘七辆面包车,来到了两峪隧道,赶走王发林手下的工作人员,强行占领收费站。
解说:7月21日,数名歹徒冲进王发林在杏峪村的办公室,砍伤了包括王发林两个儿子在内的5名工作人员。经法医鉴定,一人为轻微伤,其余四人均为轻伤。
记者:跟你有关系吗?
李马群(河北省内邱县杏峪村村支书):王发林告公安局说我,我说你公安局随便调查,如果有我一次关系,我又是支书,该开除党籍开除党籍,这事跟我一点关系没有,因为我村没有卖股权,小东峪村卖了。
解说:由于隧道迟迟不能给山西省小东峪村带来收益,村子便把自己的股份转卖给了内邱县一个名叫申永辉的人。
李如明(山西省昔阳县小东峪村村支书):杏峪村上来叫我们杏峪村的干部,就是(李)马群他们,我们请了一个投资户。
记者:是(李)马群找的你,你们商量的?
李如明(山西省昔阳县小东峪村村支书):对,俺都不认识河北的申永辉,谁是谁 我都不熟。
记者:但是现在看来申永辉是一个黑社会。
李如明(山西省昔阳县小东峪村村支书):咱都不知道他是黑社会。
解说:在内邱县公安局2006年6月1日出具的案件情况说明中,主犯申永辉已被依法逮捕,而其他在逃嫌疑人正在全力缉捕之中。
解说:矛盾,冲突,直至血案,背后的原因其实只有两个字:利益。利益对于王发林来说,还有另外的含义。他坚持认为,只要两峪隧道能够立项并与干线公路连接,那么,十公里以外的内昔路就将成为一条“废路”。
记者:你怎么这么肯定呢?你的路这么好?
王发林(两峪隧道投资人):两条路必须(肯定是)有利有弊,有远有近,我这(路)最近 坡度最小,所以说耗油 各方面损耗最低,司机最敏感的是,他不舍近求远。
记者:你们是山西的车?
司机:我们是山西的车。
记者:从这个路程远近上来说,这个南线(内昔线)和这条路(两峪线)哪条路时间更长一点?
司机:那边(内昔线)时间长。
记者:像你这种大车得走多长时间?
司机:走那边要六个小时。
记者:那走这条线呢?
司机:三个小时下去了。
记者:为什么舍近求远呢?
吴矿山(河北省内邱县交通局副局长):从现在情况来看,决策方面各方面都没有什么问题。
解说:吴矿山副局长的说法让我们产生疑问。据调查,在内邱境内,两峪线沿途分布有村庄11个,而南线,也就是内昔线只途经4个村庄,而且距离公路较远。
解说:进入昔阳县境内后,内昔县只是一条天然沟壑,周边没有村庄,人烟稀少。
记者:为什么当我们走了一趟内昔路之后就发现山西那边根本就没有,跟这边(内昔路)对接?
吴矿山(河北省内邱县交通局副局长):那是他们那边没批下来。
记者:从你们的角度来讲,从河北到山西的话或者说 从山西到河北,你们更愿意选择哪条路?
李增录(昔阳县皋落镇副镇长):从实际说 就是这条路,就是小东峪这条路,主要是平 又近,走那边没有村庄,山西方面没有村庄。
解说:9年前,被河北省内邱县誉为“德政工程”的内昔线公路,却因过往司机不愿走,山西昔阳方面不愿与之对接,如今成了一条断头的废路。而两峪隧道至今也未能获得立项。
记者:“杏峪穷山窝,出门就爬坡,天上不下雨,家里就掀锅”,正因为如此,三代人用了十一年的时间凿了这条幸福路,但是,遂洞至今仍然荒废在这里,小东峪村、杏峪村两村的村民仍然在守着金饭碗过着穷日子,问题什么时候能够解决?群山无语,似乎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责编:刘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