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体育 | 娱乐 | 经济 | 科教 | 少儿 | 法治 | 电视指南 | 社区 论坛 博客 播客 | 网络电视直播 点播 | 手机MP4
打印本页 转发 收藏 关闭
定义你的浏览字号:
建设新农村:高原村官加永尼玛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6月25日 07:23 来源:人民日报
专题: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新农村

  人民日报消息:41岁的西藏昌都县城关镇通夏村党支部书记加永尼玛,高大魁梧,高原红的脸庞透着沉稳,典型的康巴汉子。听到人们夸赞村子搞得好,他只是憨厚地笑笑,眼神纯净得如同谷布神山上的雪。

  “不能让下一代再吃自己当年吃过的苦”

  加永尼玛是苦出身,只读了5年书就退学回家务农。1983年,年仅18岁的加永尼玛借钱买了一台拖拉机跑运输,这一跑就是20年。通夏村的经济总在城关镇后几位徘徊常年在外跑运输的加永尼玛见多识广,看到云南、青海等条件相当的地方一年年发展,自己的家乡却“什么都没变”,他的心中起了波澜:不能让下一代再吃自己当年吃过的苦,一定要想办法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

  “有钱大家挣,有活大家干!”加永尼玛最先想到的,是帮村里干运输的人联系业务、调解纠纷。在他的带动下,通夏村先后有10户干起了运输,其中有8人是他一手培养的技术修理工和学徒,这些人家年收入最少的也有3万元。

  人有能耐不稀奇,有公心很难得,加永尼玛的德行赢得了村民的信赖。1999年8月,通夏村进行民主选举,加永尼玛全票当选村委会主任。

  “要是为了钱,我早就不当这个村官了”

  加永尼玛认准的事情,十头牦牛也拉不回。他变卖了心爱的17吨载重大卡车,退了经营红火的百货店,推了一笔笔让人眼热的运输生意……他决心为村里找对策治穷根。

  世纪之交,昌都的城市建设方兴未艾,一些村民外出打工,一天能赚到20元。1999年下半年,加永尼玛和村里14名党员商议,在村里组建了一支建筑队,每户至少出一名青壮年村民当建筑工人,聘请技术员帮教,他们很快闯进昌都建筑市场。参加建筑队的村民,每人每天至少能赚50多元。

  2003年,建筑队在达玛拉山上修水渠时,加永尼玛用自家的大车拉材料,用自家小车每天早晚接送工程技术人员,光油料费就花了几千元。村民估计,加永尼玛当村官,一年要少挣20万元。有人说他傻,他却不以为然:“要是为了钱,我早就不当这个村官了 ”

  2000年5月,加永尼玛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同年8月,他被任命为通夏村党支部书记。2001年至今,加永尼玛一班人先后带领通夏村农民建筑队,承建了大小工程几十个,每个劳力年收入都在万元以上。

  “我们村干部要引导农牧民追求新生活”

  “以前人畜混住、饮用水不分,那日子可不好!”5月27日,村民夏多次仁在自家雕梁画栋的新宅院里,回忆起去年村里民房改造之前的居所,感慨不已。

  “为了全村的民居改造,加永尼玛给全村80%的农户做了工作,他还给我垫了4万元的木料费呢。”夏多次仁说,“有的家买一根木头、一块砖都要他联系,他累得晚上睡不着觉,根本顾不上家里的事,自家民房改造是最后一个开的工。”

  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加永尼玛为村民垫资超过20万元,使42户农牧民在去年圆了新居梦。为什么要大兴土木改造民房呢?加永尼玛想得很远:一是传统民房环境太差,影响农牧民的身体健康;二是村民搞劳务输出和养殖业,盖新房有条件了。看见村民欢天喜地迁入新居,加永尼玛说:“我们村干部就是要引导农牧民追求新生活。”

  加永尼玛还在琢磨通夏村下一步的发展:除了做大劳务输出之外,村里要在现有40亩的基础上,调整出更多的土地搞蔬菜大棚种植,还要在现有50亩饲草料种植基地基础上,再增加100亩,为扩大奶牛养殖基地做准备。

  加永尼玛相信,这几件事都能干成,不是自己能耐大,而是这些事得民心。(记者 曹红涛 郑少忠)

责编:刘彦妤

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