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汉奇:为中国新闻史奉献一生的“90后”

行业先锋 来源:央视网 2018-10-23 第866期 A-A+

央视网消息:作为新中国资历最深、教龄最长的新闻史学家,方汉奇的研究影响了几代新闻工作者,他的学生已经成为新闻学界和业界的中坚力量。如今,92岁高龄的方汉奇仍在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博士生导师,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他自我调侃道:“两眼一睁,忙到熄灯”。

去年,方汉奇获得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这是人文社科领域分量很重的奖,也是他获得过的奖金最多的一个奖——100万元人民币。刚领完奖,他马上给学生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陈昌凤发了条微信,“昌凤,我要捐款”。

捐款的时候发生了一个插曲。银行工作人员误以为方汉奇被诈骗,呵退身边陪同的人,单独问他“您儿子知道吗”,“转这么多钱我要和您孩子确认下”。最后是陪同人员出示当时的新闻和视频才解了围。

原来,他要把这100万元全部捐给中国新闻史学会,用以支持倾注了自己一生心血的新闻史研究。

来源:微博@陈昌凤

来源:微博@陈昌凤

半百之年开启学术新生

“如果1978年我就退休了或者改行了,或者死掉了,那这一辈子就什么也没干成,就只搞了运动和劳动了。”在方汉奇的记忆中,1978年是个转折年,此前方汉奇已经做了25年讲师,也写了一些新闻史相关的文章,但他觉得“自己净打杂了,没有时间写书”。那年之后,方汉奇专注于中国新闻史的教学研究,一颗学术巨星冉冉升起。

当时,适逢人大建校40周年临近,方汉奇想写一本新闻史专著作为献礼。“刚从五七干校回来,什么家具也没有,只有几箱子书,我就在装书的木头箱子上搭个板当书桌,写这本书。结果写着写着,一发不可收拾,就没赶上校庆。”两年后,这部50多万字的《中国近代报刊史》才完成,涉及报刊500余种,报人1500余名,纠正前人著述失误200余处,被新闻学界认为是继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之后又一中国新闻史权威著作。

要做好老师,先做好学生

上世纪80年代,方汉奇在人大开设公开大课讲授新闻史,场面十分火爆,窗台上都挤满了学生。20多年前还是人大新闻学院90级的学生张鹏,曾在媒体上回忆方汉奇的讲课细节:“讲到梁启超,先生随口就可以背出他的一篇千字政论,一边抑扬顿挫地背诵,一边在教室里踱步,兴之所至,旁若无人;讲到一个历史人物或事件,他能讲出与此相关的正史、野史和八卦,一个故事套着一个故事,就像刘宝瑞说单口相声。”

在方汉奇看来,作为老师,讲好课是最基本的分内事。“要当好老师就要当好学生。给学生一桶水,但老师要准备十桶水。这样就能在教学中把握主导地位,上课也可以放松,不用老怕忘词,东方不亮西方亮。”为了储蓄“十桶水”,方汉奇守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咬定青山不放松,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做了十万张资料卡片,摘录了各种报纸和书籍上搜集到的有关新闻学方面的资料,编织了一张立体庞大的知识网。几年前,他将这十万张卡片全部捐给了人大。

而在这次捐赠100万元的过程中,银行工作人员多次凑在他耳边大声地强调“钱捐了就回不来了”,满头白发的方汉奇一直坚定地点头:“知道”。(来源:新华网、中国青年报)

860010-1102010100
1 1 1